9月初,国内籽棉上市交售进入“倒计时”,大部分棉花加工企业检修完机器设备,开秤已然“箭在弦上”。国储棉低成交量、郑期、电子撮合和国内现货价格疲软低迷以及中国各主港20多万吨高等级外棉“枕戈待旦”等利空因素都给即将新棉收购、加工、销售造成巨大压力。
目前疆内轧花企业普遍将3128级皮棉的直接成本下调至12000-12500元/吨,意味着40%衣分籽棉的综合收购价将低于5.6元/公斤。但鉴于2015/16年度棉花种植成本同比持平或略有上升,拾花费用同比基本持平,因此棉农交售底线是6.5元/公斤,籽棉买卖双方的心理预期差价近1.0元/公斤。棉花加工企业与棉农的搏、对峙尚未开始,那么2015/16年度籽棉收购市场的走势会如何呢?笔者分析如下:
首先,开秤初期籽棉收购很难突破5.8元/公斤,一些贷款发放晚及棉花品质一般的棉区开秤价甚至在5.5-5.6元/公斤。其一、作为棉价风向标的郑期CF1509、CF1601盘面价格仅在12300-12500元/吨,轧花企业必然将12500元/吨做为3128级皮棉的直接成本上限;其二、早期上市籽棉回潮大、衣分低、马克隆值高,只适合做絮棉,即使以5.8元/公斤计算,实际到厂价高达6.2-6.3元/公斤,直接成本高于13000元/吨;其三、由于开秤价格偏低,大部分农户处于观望、等待状态,采摘量低导致籽棉一致性差,因此轧花厂定价将非常谨慎;
其次,10月上旬以后籽棉收购价或上破6.0元/公斤,个别地区高点有望达到6.2元/公斤。其一、新疆棉区皮棉加工能力高于棉花资源供应量4-5倍,不排除一些轧花厂抬价抢收高衣份、高强力、一致性好的籽棉的可能;其二、农发行、信用社等支持收购贷款发放到位后,在收购资金充足和市场信心逐渐恢复的拉动下,可能出现轧花企业提价抢收的局面;其三、内地仓库高等级棉花供应出现短暂的吃紧(港口高品级澳棉、巴西棉、美棉因缺少1%关税内配额或价格偏高等因素无法出货),一些棉企试图快收购、快加工、快运输、快销售。
最后,11月份以后籽棉收购价将全面回落至6.0元/公斤以下,年度低点将回收到5.0-5.5元/公斤。一方面是11月份籽棉品级、质量、纤维长度及强力有不同程度的下滑,轧花厂从成本角度考虑下调收购价;另一方面伴随大量的新疆棉通过汽运、铁路运输至内地各消费区内,需求缺口被有效填平,皮棉销售价也将不断回落,内外棉差价逐渐缩小至合理范围。 |